所謂壩是一溜大山,齊齊的,遠看倒像是一座大壩?!八^壩是一溜大山,齊齊的,遠看倒像是一座大壩。壩上壩下,海拔懸殊。壩下七百公尺,壩上一千四,幾乎是直上直下?!痹趶埣铱诠ぷ鬟^的作家汪曾祺,寥寥數筆,便描繪出壩上的獨特性。壩上,在地理學家眼里,是內蒙古高原伸入河北版圖的那部分,平均海拔1450米,占河北全省面積的8.5%,包括張家口市的尚義、張北、康保、沽源縣和承德市豐寧、圍場的北部。 壩上,是歐亞溫帶大草原的一部分,北接內蒙古高原,南臨華北大平原,自有一種開放的氣質。這種氣質表現在地貌景觀上,森林、草原、湖泊、河流、濕地、溝谷等特色地貌,與藍天、白云、季節、光影碰撞交織,綻放出氣象萬千的姿態,為河北增添了別樣的風情。 兩片書寫奇跡的林海 與兩條著名公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兩片如同奇跡般的林海。 從崇禮踏上草原天路,不斷邂逅的是塞北林場的林業工程。一道道山巒被森林所覆蓋,蜿蜒起伏;金秋時節,層層疊疊、線條鮮明的林海,林濤翻涌,色彩斑瀾。這里屬于山地高原區,海拔在1300到1800米之間,花崗巖、片麻巖的質地,本不利于植物生長,加之干旱少雨,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,這里的森林覆蓋率一直低于8%。 直到1999年6月,張家口市塞北林場項目啟動,建設了147萬畝人工林、十個10萬畝示范工程區,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,昔日百里壩頭的“風沙口”,變成了美麗的京冀防沙風景線。 塞罕壩機械林場 攝影/趙海江 沿“國家一號風景大道”一路向東,就進入一片美麗的森林。這就是大部分屬于山地高原區的塞罕壩機械林場。塞罕壩,蒙語意為美麗的高嶺。歷史上,這里是鼎鼎大名的皇家獵苑——木蘭圍場的一部分。清代諸帝每年在此舉行“木蘭秋狝”。至清末、民國年間,戰事頻仍,墾伐過度,這里漸為荒漠。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在首都北邊建設大型林場,以改善環境、緩解風沙成為燃眉之急。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,歷史的目光又投向了塞罕壩。 從此,塞罕壩開始了一個關于“人力之偉大”的故事。三代人的青春與汗水,抹平了荒漠與森林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。半個多世紀,馳而不息,久久為功,它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。 綠水青山,金山銀山。塞罕壩,是一汪海,一汪綠意蔥蘢的海,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.37億立方米。它是一面墻,一面抵御風沙的墻,阻止了肆虐的沙漠南下擴張。它是一片希望,充滿生命能量的希望,每年為京津地區釋放氧氣55萬噸,可供約兩百萬人呼吸一年。它更是一座豐碑,書寫著人力的奇跡,記載著美麗失而復得的故事,鐫刻著人與自然相互和解、和諧共生的密碼。